阅读此文之前,麻烦您点击一下“关注”,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,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,创作不易,感谢您的支持。
关于最近热议的某高校“有辱国格”事件,满屏都是滔天巨浪般的争辩。可你发现没有?大家各有各的嗓门,唯独最应该有人关心的那位“被绿男友”,成了全场最沉默的存在。说起来扎心,我这条街上遇见类似事儿的邻居大哥,往往连个倾诉的对象都没有,人们只津津乐道“出轨”“人设崩塌”“校园风暴”,却似乎没人为那个本应受到最大尊重、最大同情的普通受害者发声。
都说舆论是一面镜子,真照人的心。但这回,主角最苦的那个人,连光影都照不进。社会就这么现实——没有流量的痛苦,没人买账;顶多被提一句“又一顶绿帽”,就成段子素材,被截成表情包。情感受伤也要讲流量,被舆论选择性失明,这才是最让人寒心的地方。
我不是律师,不是作家,只是个爱瞎琢磨的市井小民。平日里在菜市场听人八卦,说房东女儿为爱远走,被亲爹气得捶胸顿足,也未见谁发长文分析法律与道德边界。可这场风波里,大家却争着做裁判,有人给小炮王洗白,说他只是一外籍“爱情射手”,不懂东方隐晦;有人劝李某某“无辜可怜”,全身是伤,“被坏男人利用”。可追本溯源,你会发现,哪怕只是一段视频、一张照片,事件里主角的主动与被动似乎早就成了剧情设定,谁该负责、谁能免责,全凭平台和情绪二次剪辑。
最魔幻的是,媒体描写校方翻来覆去,“有损国格”成了全民热俎,彷佛执法权柄都随八卦起舞。可你真回头翻校规,才发现根本没人正面说出“以有辱国格直接开除”,规定写的是“与外国人不正当交往有损校誉”。可惜流量需要话题,话题需要情绪,合理推敲变成了偷梁换柱。道理本该明了就事论事,别上纲上线。但谁会浪费笔墨关心最没“流量含量”的受害小伙儿?他说不出金句,也不站队,当然没人替他说话。摊上这样的舆论环境,本是大众最容易共情的普通人,反倒成了真正的孤岛。
曾经小饭馆老板发个抖音视频吃了违法罚单,舆论井喷,最终讨回公道。可到了“情感翻车”这事,大家都急着讨论学校管多管少、什么算开放,抢着当道德至高点的发言人。可你的逻辑站不住脚——如果校规不是法律,那严格点又如何?若你觉得不合理,可以换地方,没人拦着,哪来“全面违宪”这一说。我们出生在规矩中成长,哪能碰到利益相关就跟打了鸡血一样激进,把一切制度都打翻重来?你以为是在进步,殊不知推倒了底线,谁的利益真受损,还不是最普通的那些人。
再回过头说说“不被发声的男友”。大多数时候,普通人承担着社会的基石——道德、职责、稳定;可论兴风作浪的本钱,却远不及那些特权者。丑事一旦曝光,有钱有势的本可以全身而退,普通人却顶多完成一次“笑柄转世”。你说,开放、自由、包容,真的让人人受益吗?有几个普通小伙子省吃俭用谈个恋爱,最后沦为流量牺牲品,被群嘲、被遗忘,再提起只能自嘲一声“这年头谈情说爱都这么贵?”而权贵们一边谈包容一边坚守自己的优势,你想呐喊几句,还要被扣上“道德警察”的帽子。
咱老百姓一直讲“但求平稳过日子”,规矩只是让人能活得踏实点。鼓吹极端观念,是不是只是让原本立不住脚的借口,更容易堂而皇之地冒头?有些人喜欢抬出个案砸整体、渲染热点去流量,却忘了最底层的共鸣、最真实的疼痛。你问那位被绿的男友,是否还有信心谈下一场恋爱?他或许会笑着摇头,也许会沉默不语,但这种“无人替你说话”的荒谬尴尬,才是整个社会最该扶一把的地方。
咱对公平、公正、温情的追求,就是希望人和人之间能将心比心、彼此善待。请别让那些真正沉默、最需要关心的普通人,再一次被大潮吞没。你怎么看?
启牛配资-实盘配资平台-炒股票杠杆平台-配资操盘推荐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