魏宗万,86岁的老戏骨,住上海老房子,骑二八大杠买菜,月入四千块照样活得自在。这话一出,娱乐圈的浮躁风气好像被狠狠扇了一巴掌。在物欲横流的名利场,他却活得像个普通大爷,买菜、做饭、陪老伴,日子过得有滋有味。这份淡定从容,到底是怎么来的?
年轻时的魏宗万可没这么“佛系”。他17岁就进了工厂,当钳工,每天抡大锤、拧螺丝,生活枯燥得像一潭死水。可他心里有个梦,想当演员,想站在舞台上。那时候,演戏对一个普通工人来说,简直是天方夜谭。家里穷,社会也不看好,他只能咬牙坚持,晚上偷偷看书,攒着劲儿等机会。
1959年,机会真来了。上海戏剧学院招生,魏宗万拼了命复习,白天干活,晚上熬夜啃书。21岁的他考上了,人生从此翻了篇。进了上戏,他像块海绵,拼命吸取表演的养分。毕业后,他被分到上海人民艺术剧院,可现实又给了他一记闷棍。因为长得不帅,他只能演些小角色,跑龙套。演《雷雨》,他在角落当仆人,没一句台词;演《茶馆》,他是个过路的茶客,连脸都看不清。有次演死尸,他得在舞台上躺仨小时,一动不动,汗水淌了一身。
这些磨砺,魏宗万从没抱怨过。他相信,只要认真演,总会有出头那天。1983年,电影《一个和八个》让他崭露头角,演了个憨厚老兵,观众一下记住了他。到了《三毛从军记》,他演的老鬼嘴硬心软,带着点狡黠和智慧,演技炸裂,直接拿下金鸡奖最佳男配角。那年,他已经50多岁了,熬了半辈子,终于被看见。
可成名后,魏宗万没飘。他没像别的演员那样,忙着接广告、跑综艺、赚快钱。有人找他拍代言,他直接摆手:“我不干这个。”他觉得,演戏是手艺活,不是买卖。片酬高低无所谓,角色好就行。每个角色,他都当宝贝,琢磨透了再演。《三国演义》里的司马懿,阴沉又深沉;《爱情公寓》里的洪七爷,风趣又接地气。他用演技把角色立起来,观众看得过瘾,圈里人也服气。
生活上,他更是简单到让人咋舌。86岁的他,住的还是上海的老弄堂房子,没装电梯,爬楼全靠腿。每天骑辆二八大杠,吱吱呀呀去菜市场,买点青菜豆腐,回家给老伴做饭。月入四千块,他说够花了,不稀罕豪车名牌。有次路人偶遇他,穿着旧夹克,背个斜挎包,手里拎瓶矿泉水,笑呵呵跟人聊天,活脱脱是个邻家大爷。
说到他和老伴的故事,更是让人感动。魏宗万的老伴周惟明比他大6岁,还带着个孩子。两人70年代相识,那会儿魏宗万租房住,周惟明是房东的女儿。她温柔善良,魏宗万被她吸引住了。街坊邻里议论纷纷,嫌她年纪大,还带着娃,可魏宗万不在乎。1970年,两人结了婚,他把继女当亲生的疼,后来有了自己的女儿,也一样宠着。如今,夫妻俩相伴几十年,日子平淡却温馨。有啥好吃的,魏宗万都先让老伴尝,他自己吃咸菜配粥也香。
魏宗万的日子,乍看普通,细想却不简单。在娱乐圈这个大染缸,他守住了底线,没被名利迷了眼。别人追流量、拼热度,他却只想把戏演好。拍《三毛从军记》时,导演张建亚为了请他,甚至跪下求他,他愣是没多要一分片酬。这种定力,不是谁都有的。
他还特别重情义。剧团里谁有难处,他二话不说帮忙,哪怕自己兜里也不宽裕。邻里街坊提起他,都说这老头儿实在,待人没架子。拍戏时,他从不耍大牌,年轻演员请教他,他总耐心指导,讲得头头是道。圈里人说,他是个真艺术家,演戏为艺术,不为钱。
这几年,娱乐圈乱象不少。流量明星动辄片酬上亿,演技却稀烂;有的演员为了红,不惜炒作、蹭热度。魏宗万却像个异类,活出了自己的节奏。他不靠直播卖货,不接乱七八糟的商演,86岁了,还在琢磨怎么把角色演得更好。他的生活,就像老家门口的那棵树,扎根深,枝叶茂,不争不抢,却自有风采。
魏宗万的故事,让人想起那句老话:人活一辈子,图个啥?有人图名,有人图利,他却图个心安。他用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,告诉大家:做人做事,守住本心最重要。演戏,他认真;生活,他踏实。这种态度,比金光闪闪的奖杯还珍贵。
启牛配资-实盘配资平台-炒股票杠杆平台-配资操盘推荐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